朋友您好,这里是《桂隐处·心向远 阅览角》,
欢迎您的光临。
今日与您分享来自公众号——远山回音的文章。
《山坳里的炊烟》
作者:路远明

五岁时,父母响应国家“大搞三线建设”的号召,家从嫩江畔那座有着几个大军工厂的城市,搬到了张广才岭那深山老林里的“小三线”军工厂,开始了与炊烟相伴的浓情岁月,多少年过去,那缕缕炊烟依然不时地在记忆中携来儿少时光。

早上的炊烟,看上去轻飘飘的,里面的份量却很足:一家人早上、晌午吃的,都在里面。热气腾腾的厨房里,忙碌的大人们先把早上吃的盛出来,然后再把孩子晌午吃的留出来,最后再用饭盒把自己的午饭装进去。留给孩子的,放到了余温未退的大锅里热着;装进饭盒的,大人们放到手提兜里。推开家门,林区特有的清新空气与烧“柈子”生成的炊烟味道扑鼻而来,坐车的,把饭盒提在手上,骑车的,把饭盒挂在车把上或夹在后座上,伴着炊烟的氤氲上班去了。

山坳的炊烟,随着不同的时节散发着不同的味道。园子里的苞米熟了,插在钢筋钎子上,带着皮放到灶坑里的火上烧,皮烧没时,苞米也差不多熟了,再放到火炭上,直到烤得焦黄发亮,香味诱人。山核桃下来了,扒出一堆炭火,放核桃在里面,能听到核桃在火堆里发出的“吱吱”响声,等到核桃一个个地裂开小嘴时,就可以劈开吃了。成群的苏雀(qiao)儿来了,孩子们欢天喜地,提着滚笼、拍笼,漫天遍野地在雪地上追逐雀儿们的踪影。关在滚笼“诱房”里当“诱子”的雀儿,“呷呷呷、叽叽、嘟嘟儿”地发出一串串清脆悦耳的叫声,使劲地呼唤着掠过上空的伙伴……季节转换,少年的吃和闹似乎是永恒的风景,那些和苞米、核桃、苏雀的味道掺杂在一起的炊烟,还在记忆的岁月里丝丝缕缕地袅娜着,让少年的心里生发一片茫然的温馨……

那个年代,国家还没有保护野生动物的法令,山里的野猪、狍子、黑瞎子,野鸡、飞龙——各种珍禽野兽都曾在炊烟里变成了饭桌上的“嚼喝”。那时的人们,也没有保护森林的意识,山上的桦木、松木、柞木、色(shai)木、榆木、杨木,水曲柳、黄波罗、秋子、半拉子、白扭子、青杆子……不管是珍贵的物种,还是不成材的树木都曾变了一垛垛的劈柴,化作了缕缕炊烟——现在想来,在那炊烟的思念里,还真的该有些“思”的事儿呐。

山坳里的炊烟,有着不同的年龄:年老的,升起在“板夹泥”的房子上,年轻的,升起在砖瓦房上。当年,那些来自不同城市、最先上山“扎根山区,建设三线”的人们,借宿在附近农村社员家、林业工人家,砍伐、修路、崩山、采石,建了厂房后,又用石头、木头、黄泥、稻草盖起了一栋栋、一排排的“板夹泥”,在荒无人烟的山坳,升起了第一缕炊烟。后来,家属区里又有了砖瓦房,结婚成家的第二代“三线人”,在那里燃起了新的炊烟。厂里的军品也随着这炊烟的扩散,一代又一代地研发、定型、生产着:四零火箭筒、八二迫击炮、五六式轻机枪、手榴弹、八二弹……

年老的和年轻的炊烟交织在一起,日出日落,朝夕陪伴着早出晚归的人们,暑往寒来,周而复始地温暖着军工人既艰辛又欢愉的“三线”岁月。初春,炊烟同山坡上破冰迎雪的冰凌花、悬崖上含苞欲放的鞑子香,一道早早地报春;炎夏,炊烟随烂漫山花、碧草飞莺,抒发着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挚爱;入秋,炊烟与斑斓的五花山、飘香的野果,一同让军工人感受自然的丰馈;隆冬,炊烟伴漫天飞雪,给家属区里的房屋盖上一层厚厚的被子,抵御零下三、四十度的严寒。

斗转星移,世事沧桑,“小三线”终结了它的使命,山坳里的工厂迁回到城市。昔日的厂房,停止了机器轰鸣;子弟学校的操场,没有了朗朗书声;高大的俱乐部里,消退了领导的激昂讲话、劳模的豪放发言、团拜会的欢声笑语;商店、粮店、医院,厚厚的脚印叠为岁月的留念;惟有山坡下的树林里,依然长眠着为三线建设流过汗流过泪、献了青春又献子孙的人们。大山里的军工人走了,告别山林的最后一缕炊烟在空寂的家属区升起后,慢慢地飘向张广才岭的深处,似有挥之不去的眷恋、不舍……

诗文赏析
炊烟,山坳,苏雀儿,构成了鲜活的回忆,记录了“三线”军工人的苦与乐。
路远明老师笔下的炊烟,不仅写出了温度,也写出了味道,写出了激情燃烧的岁月里,军工人热腾腾的生活面貌。
